延安精神
1949年10月26日,毛泽东在给陕甘宁边区人民的复电中号召:“全国一切革命工作人员永远保持过去十余年间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工作人员中所具有的艰苦奋斗的作风。”(《毛泽东文集》第6卷)
延安精神是抗日战争最艰苦时期在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形成的。1939~1943年,日本帝国主义集中军事力量打击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不仅停发了八路军、新四军的经费,而且对陕甘宁边区实行重重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断绝外界对边区的援助,使革命军队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但是困难并没有吓倒中国共产党人,中共中央明确指出,人民抗战面临的困难是前进中的困难,是日益接近胜利的暂时困难;强调发扬革命精神,战胜困难,争取胜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延安军民同心协力开展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在实践中形成了新的精神风貌。延安精神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延安地处偏僻,经济落后,客观上要求共产党人密切联系群众,注重调查研究,与群众同甘共苦,必须破除教条主义,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地解决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这就在客观上向共产党提出了形成带有自己特色的延安精神的历史任务。在延安精神的激励下,抗日根据地广大军民抵御侵略、生产自救,终于渡过了难关,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坚定不移地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崭新的人民共和国,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奋斗目标,是当时唯一正确的政治方向,也是延安精神的政治灵魂。毛泽东一贯倡导的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延安精神的精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本宗旨,是党从事一切革命事业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延安精神的核心。毛泽东一贯倡导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延安精神的本色。
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崭新表现形式,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正是在延安精神的鼓舞和激励下,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革命战争的最终胜利。在和平建设时期,延安精神依然有着极重要的现实意义。这种实事求是、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将指引中国人民建设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